查看原文
其他

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

2016-01-01 每晚一张音乐CD


聆听点击阅读原文

钢琴伴奏:Charles Spencer



夸斯托夫还跟巴伦博伊姆合作录制过《冬之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39tshoiw&width=500&height=375&auto=0

《魔王》、《小夜曲》,阿巴多指挥

我们已经从CD唱片中熟悉了托马斯·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对《冬之旅》的精彩演绎,他对歌词和音乐的把握总是非常真实而引人注目。他在这里表现出了一位历经磨难的旅行者充满真诚的情感,正像他在随后的采访中说的,一个人即使到了忍耐的极限,他也要勇于抗争。夸斯托夫还热衷于向人们展示,这个声乐套曲中的每一首歌曲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是舒伯特聪颖才智的具体体现。夸斯托夫对作品的解读也受到来自钢琴伴奏巴伦伯伊姆细腻恰当的支持,他们的合作非常精彩。

巴伦伯伊姆在30年前曾与费舍尔-迪斯考合作,录制了这部声乐套曲。这一次他在支持歌手完成演出的同时,还发挥了他自己的少许个性。不过为什么这样的结果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因为它的图像太不稳定了,特写镜头中的夸斯托夫总是摇来摆去,其效果真令人眼花缭乱。而与之同样有竞争力的版本所提供的视觉形象却能增强作品的内涵。戴维·奥尔登(David Alden)的电影紧紧围绕着伊恩·博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来设计,机敏的合作者朱丽叶斯·德雷克(Julius Drake)为作品添加了新的表现空间,其中还包括有关电影制作的珍贵资料。海尼嫩(Hynninen)的演绎还配上了表现当地荒凉农村景象的油画。这两位歌唱家与夸斯托夫都处于同样的歌唱水准之上,尽管他们的演绎有所不同,我也很喜欢这个或那个版本,但对于那些除了音乐之外对任何视觉影像都表示反感的人来说,这个DVD版本能够提供比较醇厚的音乐内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71e50ue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托马斯·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是目前国际音乐界公认的一位杰出的演唱艺术歌曲和清唱剧的低男中音歌唱家。夸斯托夫从13岁时就表现出了歌唱天赋。在汉诺威,他师从夏洛特·莱赫曼教授学习歌唱、随胡贝尔教授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从那时开始,夸斯托夫先后赢得了许多国际性的奖项,如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首奖(1988)、莫斯科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奖(1996)、1996年爱丁堡国际音乐节比赛大奖以及由德国媒体颁发的"回声"音乐奖(1998)。从1996年起,他担任了多特蒙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教授。

夸斯托夫还经常与世界一些著名的乐团合作,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等;与阿巴多、科林·戴维斯、小泽征尔、西蒙·拉特尔、罗斯特罗波维奇、安德鲁·席夫等著名指挥家合作。

1998-1999音乐季,夸斯托夫的国际音乐合作更上一层楼。在美国,他与科林·戴维斯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成功地演出了马勒的"少年魔角"、与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马勒的"大地之歌"。1999年2月,他在巴伦伯依姆的指挥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芝加哥和柏林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欧洲,夸斯托夫的演出更为频繁。他先后演出了莫扎特的咏叹调(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伯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海丁克/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迈克尔·吉伦/德国交响乐团)以及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罗斯特罗波维奇/伦敦交响乐团)。

在独唱音乐会方面,夸斯托夫演唱的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专场音乐会在巴黎、维也纳、萨尔斯堡、慕尼黑和日本巡演期间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999年1月,他首次在美国举行独唱音乐会。他还在柏林音乐厅和科隆爱乐音乐厅成功地举办过勃拉姆斯、马勒、施特劳斯和费兹纳尔的艺术歌曲作品的专场音乐会。

从1999年夏季以来,夸斯托夫首次参加了拉维尼亚、坦格伍德音乐节以及一些莫扎特音乐节,与弗雷堡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出了莫扎特的咏叹调作品。在1999-2000音乐季中,夸斯托夫还有一些重要的演出。他将首次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演出作品是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由小泽征尔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他将进行北美的独唱音乐会巡演,演出城市包括多伦多、亚特兰大、伯克雷、洛杉矶和肯尼迪艺术中心。在欧洲,他将与西蒙·拉特尔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合作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与库特·马祖尔指挥的伦敦爱乐合作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还将继续在维也纳、伦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和圣彼得堡举办独唱音乐会。

Thomas Quasthoff 虽然天生残疾,只有120公分高,是世上最矮小的男中音。但是他的歌声却一点也不小,而且厚实有劲。以身材问题来看,他可能无法演出歌剧,但是艺术歌曲演唱却是当今世上最顶尖的男中音歌唱家。因为身体原因,他已于2012年退出音乐会舞台,他还从未来中国演出。



托马斯·夸斯托夫:迥异于他人的存在

无论音乐产业如何低迷,低男中音的市场倒一直利好。当抒情男高音几近绝种,当红女高音仔细一看往往是女中音强撑而成,却从未有这么多低音男歌手,只要唱出《冬之旅》的开头,就能融化人们僵硬的面庞。然而洪水之后往往会有饥荒。近半个世纪中,迪特里希•费雪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那严峻的眼神主宰了男中音的舞台和录音的机遇。如果你想买张《冬之旅》,店里6张唱片里有5张都是他录的。

即便在他退休之后,艺术歌曲领域仍持续了近十年的边缘期,之后才慢慢有新鲜血液补充进低男中音的队伍。如今我们有高贵文雅的托马斯•汉普森,有大熊般魁梧却微妙柔情的布莱恩•特菲尔,有肤色黝黑的迪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还有托马斯•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一种迥异于他人的存在。


尽管一年演出不超过50场,夸斯托夫的权威得到了广泛尊重。他曾参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德国巡演。一天,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在排练时要求他给享誉全球的爱乐合唱队增加一次合唱辅导。夸斯托夫让合唱队做了一套练习,舒缓了声腔中的压力。拉特尔听过之后大加赞誉,夸斯托夫说:“这真是可能发生的最美的事。”他不愿让过多的演出占用他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时间。


所以当夸斯托夫宣布遵医嘱取消今年下半年所有演出计划时,全世界都真心实意地表达了关切和同情。今年51岁的夸斯托夫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他与任何踏上过舞台的歌手都不同。


他身高仅1米34,手臂奇短,手掌几乎像从肩膀上直接长出来。这是他母亲在怀孕期间因失眠而服用镇静药物的结果,当年仅得8000英镑赔偿。他出生的头几年在医院里和脑瘫患儿一起度过,没人指望他能活下去。这种情况下,只有家人的关怀支持以及他天生的乐天精神和执拗劲才能扭转逆境,在艺术中找到新生。“我是个正常人,只是矮了点儿,”他会这样告诉你,然后咧开嘴给你一个大大的微笑。


今年夏天,我拜访了夸斯托夫在柏林郊外树木繁茂的寓所,他当时正积极地为重返舞台做准备。但是他也很清楚地表示,表演只是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他说:“在基础绝对稳定时,我爱唱歌。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唱了,也没关系。”


夸斯托夫在汉斯•埃斯勒学院是位热情洋溢且一丝不苟的好老师,开国际大师班亦然。他爱在柏林的爵士俱乐部和电影院里度过闲暇的夜晚,或是和近邻西蒙•拉特尔爵士在一家希腊餐馆吃晚饭。政治上他是一名积极主动的“老派红色斗士”,情感上他是个顾家的人。


他的兄弟迈克是个记者,曾经出版了一本讲述他们喧闹生活的回忆录。迈克像是他的孪生兄弟,“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我”。他的妻子克劳迪娅是莱比锡的电台记者,带着一个和前夫生养的女儿。这两位曾是他生命的支柱,直到去年,迈克死于癌症,克劳迪娅决定结束婚姻。


一个稍欠安全感的艺术家肯定会立刻崩溃。但我看到托马斯时,他正在努力复原。他毫无禁忌地谈到为重塑婚姻和克劳迪娅一起接受的心理咨询,“是我一生中最密集的学习过程”。当他谈到迈克的死带来的悲痛,会回忆两人生命中最后的欢乐片段。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传达了一种愉悦感。“在舞台上也一样,我相信我们必须表现出享受的样子,必须好玩才行。”


迪特里希•费雪尔-迪斯考曾对我说过夸斯托夫是当今最精湛的艺术歌曲演唱者。这两位男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聪慧,好奇,有一种北部德国式的刚毅,坚持一种演绎方式直到它变得显见透明。这两位都有一种罕见的亲密天赋,能够将3000人的音乐厅凝聚一体。


夸斯托夫对于交流这一行为有很深的思考,他知道如何带动那些付了钱来听他音乐的人们。舒伯特、勃拉姆斯、马勒是他的核心作曲家,但他也爱唱沃尔夫冈•莱姆(Wolfgang Rihm)的新作品,以及传统爵士的即兴表演和节奏(他为DG录了两张爵士唱片,尽管DG并不乐意)。他出演过两部歌剧:《费德里奥》里的堂•费尔南多和《帕西法尔》里的阿姆佛塔斯。拉特尔希望他明年春天能够在巴登-巴登参演《魔笛》。


一系列感染使他在2011年没有太多作为。但夸斯托夫有着不可思议的乐观精神,他将最近的取消演出视为享受“极为丰富而私密的生活”的机会。我毫不怀疑,他会热情洋溢地回到舞台上,而等到那时,他的演唱必然会为人性带来更深的洞见,那些生命的阴暗面和明亮面会让他的艺术歌曲拥有第三和第四维度。托马斯•夸斯托夫说:“因为我的残疾,我能够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方式迅速理解人们。如果我不做歌手的话,可能会成一个心理学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397ooio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与巴伦博伊姆合作的《冬之旅》全集视频


越声:夸斯托夫的“冬之旅”


因为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的关系,我最近又迷上了《冬之旅》。舒伯特这部声乐套曲,录音版本众多,但我真正喜欢的没有几个,夸斯托夫是少数几个能把那种孤独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歌唱家。夸斯托夫其人,身体残疾,是一个身高不到四英尺的侏儒,但天生一副好歌喉,低回缠绵,把《冬之旅》诠释得纵情恣意,感人肺腑。


  《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声乐套曲,在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几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这部作品共有24首歌曲,作于1827年,充满深刻的思想性,其意义远超出它本身的篇幅,每一首歌都提供了最高级的艺术遐想和启示。舒伯特不愧是“歌曲之王”,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31年的短暂人生留下了600多首歌曲,更重要的是,经过他之手,过去停滞在民谣状态上的德国歌曲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


  舒曼说:“他的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李斯特则称舒伯特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对诗歌天生有一种深沉的理解,同时也拥有将诗句从语言化为音符的表现技巧。他的艺术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旋律与伴奏与原文完美配搭,少有后人能匹敌。对舒伯特而言,创作一首歌不是把文字配上旋律,而是把诗歌转化成音乐。


  《冬之旅》是根据诗人穆勒(Wilhelm Muller)的诗歌而作,表现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之中,流浪人内心彻底的绝望与心碎,每一曲都充满悲抑与哀愁。24首歌中的《晚安》《菩提树》《春梦》《邮车》等经常单独演唱,是优美隽永的上乘之作。其中《菩提树》是《冬之旅》中最受人喜爱的曲目,后来就变成了民歌而广为流传,歌曲的内容是: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这首歌旋律朴素、简练,感情亲切,具有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于宁静中给人以流浪者悲哀的感受,似乎是在表达舒伯特晚年的心情。


舒伯特一生穷困潦倒,生前未为世人赏识,死后才受承认,晚年更是生活在贫病交加的死亡阴影下,因此在临终前一年创作的《冬之旅》过多地蒙上灰暗色彩是可以理解的。这部作品和《美丽的磨坊女》及《天鹅之歌》,合称为舒伯特三大歌集,是世界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舒伯特创作了不少交响曲,但要真正理解舒伯特,还是得从他的歌曲开始,特别是有高度精密性的声乐套曲,时时放在身边,偶尔拿出欣赏,是很有意思的,接触以后,你会发现,舒伯特的歌曲会拨动你的心弦,使你得到慰藉、希望和勇气。



《舒伯特:冬之旅》作品编号D911,作于1827年,歌词选自德国诗人米勒的24首诗,作品描述一对失恋者孤独的冬天旅行。这部声乐套曲,用中音或低音演唱容易发挥其作品中的忧郁氛围,但实际上舒伯特是为男高音创作的,男高音明亮的音色和作品的强烈对比,似乎更具感人力量。


作品目录


24首分别为:


1、晚安(Gute Nacht),2.风标(Weterfahne),3.冻泪(Gefrorne Tranen),4.冻僵(Erstarrung),5.菩提树(Der Lindenbaum),6.泪河(Wasser Flut),7.在河上(Auf dem Flusse),8.回顾(Puckblick),9.鬼火(Irricht),10.休息(Rast),11.春梦 (Fruhlingstraum),12.孤独(Einsamkeit)。13.邮车(Die Post),14.白发(Der Greise Kopf),15.乌鸦(Die Krahe),16.最后的希望(Letzte Hoffnung),17.在村中(Im Dorfe),18.风雨的早晨(Der Sturmische Morgen),19.迷惘(Tauschung),20.路标(Der Wegweiser),21.旅店(Das Wirtshaus),22.勇气(Mut),23.虚幻的太阳(Die Nebensonnen),24.街头艺人(Der Leiermann)。


创作历史背景


对拿破仑战争取得胜利以后,欧洲各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召开维也纳会议,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但是此时的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由主权邦结成的松散同盟。1815年联邦议会通过了《维也纳最后法案》,其中规定各邦宪法必须遵守君主制原则。此法案的出台,宣告了任何关于联邦宪法可望遵循自由路线制定的原则已经落空。立宪之路也不能再持续下去。由此,德意志联邦形成以纯粹以镇压革命为己任的一套制度:新式宪政机制用来摧毁新兴思想,立宪制度被旧式政权来消灭立宪主义。

在经济方面,普鲁士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但也从另一方面激化了财富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奥地利由于外债规模庞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以及生产技术落后,这个国家在1811年时已经走向破产,国家经济只能依靠借贷维系。

在思想文化领域,虽然旧有的差别并未完全消除,但是19世纪早期的德意志至少从表面上看被赋予了更多的平等色彩,受18世纪的理性启蒙运动影响,宗教的影响力已经削弱,个人、家庭生活成为思想的核心以及文化的反映重点。


诗与音乐的结合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美学分析


从美学史上来看,音乐是从来都不具有语义性的。在启蒙思想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快乐的一个来源。换个说法就是,它仅只涉及情绪,用以渲染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家们不把它放到艺术形式中较高地位的原因。就像卢梭认为的一种抽象装饰的器乐音乐,并不关系到理性,它并不具有理性 道德或者教育的内容,而只是影响人们的感受。

浪漫主义时期美学并没有否认这种理解,而只是把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加以看待,音乐当然具有非语义性的内容,它不能给带我们以指向性的感受,但是这个特点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就把音乐提升到了比任何普通方法更加高远的程度上——音乐不必要表达任何普通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它可以达到现实更加深刻的一个层次,超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的美学关系上,赫德(Herder)的著作,包括了从1772年的《关于语言起源的论文》到1800年的《卡利贡》,建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赫德认为,音乐是人类美学潜能的顶点,他宣称抒情诗歌生长于音乐之上,并且与它具有永久的联系。他这一论点的出发点是:在原始时代,歌唱跟语言是一体的。

类似的观念还可以在其他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家们那里看到。哈曼(Hamann)在他的《关于纯粹理性的纯粹主义批判的批判》中认为音乐“是最为古老的语言”,诗歌本身包含着一种能够在形式上为感觉所理解的音乐品质。

在这样一种浪漫主义美学前提之下,德奥艺术歌曲迅速创作发展也就变得容易理解。舒伯特作为过渡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了早期浪漫主义的特点,为浪漫主义精神所构建的音乐语言与诗歌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了成功范例。


艺术特点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他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这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一个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详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人间的冷漠和凄凉,再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它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涵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的主张,是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破除了古典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尤其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有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事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整体。本文所写的《冬之旅》声乐套曲,舒伯特的朋友们起初并不欣赏这个套曲,因为他在这之前从未写过如此深邃的作品。舒伯特天生的音乐天才使他抓住了诗歌的内涵,通过音乐把他表达地很透彻。《冬之旅》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套曲,


调性特点


《冬之旅》调性及转调布局如下:


1.《晚安》d小调d - D - d

2.《风标》a小调

3.《冻泪》f小调

4.《冻僵》c小调

5.《菩提树》E大调E - e - E

6.《泪河》e小调

7.《在河面上》e小调e - E - e

8.《回顾》g小调

9.《鬼火》b小调

l0、《休息》c小调

11.《春梦》:A大调A - a

12.《孤独》b小调

13.《邮车》F大调

14.《白发》c小调

15.《鸟鸦》c小调

16.《最后的希望》E大调

17.《在村庄里》D大调

18.《风雨的早晨》d小调

19.《迷茫》A大调

20.《路标》g小调g - G -g

21.《旅店》F大调F - f - F

22.《勇气》g小调g - G -g

23.《虚幻的太阳》A大调

24.《老艺人》a小调


从24首歌曲的整体调性选择来看,其中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其余1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深深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


织体及音型特点


宏观地考察《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也包括一些“隐性”复调织体。就主调织体而言,它在演奏处理方面可以遵循一般的演奏特点,而作品中的“隐性”复调织体,则需要我们去分析并在演奏中体现出来。

《冬之旅》中的隐性复调织体主要有“对比式”和“模仿式”两大类。比如第 4首《凝结》,它的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的声部进行,而钢琴声部的右手部分则成为二者之间的和声音型。第8首《回顾》中,貌似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还与人声部分构成巧妙的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进行,这是作曲家注重和声低音“旋律化”写作所构成的独特的效果,更需要我们钢琴演奏者认真分析挖掘,并在演奏中突显这些富有特色的“模仿式”进行。第2首《风标》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撇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瞥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而第18首《风雨的早晨》的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狐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这里的演奏要节奏准确、跳音果断、富有力量,从而在作品的一开始就给听众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艺人》的钢琴声部的音型和织体是最为简洁也最富有艺术效果的。作品的引子是几个五度音程与三度进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声进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为伴奏。人声演唱时,钢琴是空五度音程;人声停滞时,钢琴是三度旋律进行。巧妙地描写了摇琴老艺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出老艺人内心的悲伤。


作品情感


《冬之旅》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对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其浓郁的悲剧性,它的悲剧色彩不是壮烈的英雄史诗,也并非凄婉的哀怨,它的主题是旅行,旅行在人类行为上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一个人挥别过去并且带着记忆开始新的一段生活。

《冬之旅》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冬日图景,在街道上,在城镇中,在河边,主人公彷徨,呐喊,愤怒,绝望。从第一首音乐开始,慢慢就可以体会的到,这个流浪者所告别的并不只是逝去的爱情,他告别的是曾经的幸福和希望。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非常波折的变化,虽然他希望重新找到自己,但是面对现实的他最后还是只能走向绝望和万念俱灰之中。之所以绝望,正是因为他曾经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投入了强烈的情感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新生。

整个作品之中的情感是多变的,有表现幸福温馨回忆的例如《菩提树》《春梦》,也有表现热情和奔放情绪的如《邮车》《风信旗》,也有伤感和失落情绪比如《晚安》《乌鸦》《在河上》等,还有情感压抑中的爆发和抗争比如《暴风雨的早晨》。


作品演绎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自从录音技术发明以来,全套《冬之旅》的唱片录音不下几十种,如再加上一些个人出资在小公司出品的CD,说上百种也是可能的。在此,笔者仅就一些最为重要的、有的或听过的录音版本加以简要的介绍。


1. Fischer-Dieskau的60年代版,Demus钢琴伴奏。

Dieskau具有非常敏感的艺术气质,就象诗人一般,我看过他的画,他是个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歌唱家。他对舒伯特的演释自然而粗犷,犹如在述说自己。也许他不如Prey那样细腻,但我喜欢他这样的演唱,听从自己感觉在唱,我跟蝉雏谈到过这种感觉,主人公是个游历的学徒而已,粗糙一点的演唱更自然而且打动人。Dieskau的演唱有让人一见倾心的魅力。


2. Fischer-Dieskau的80年代版,Barenboim钢琴伴奏。


Dieskau晚年对舒伯特的诠释变得更放松,挥洒自如,速度也有所加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找到了最合适的速度。很多地方不管是声音还是感情都放得很开,有些地方甚至象在狂吠,恣意纵情,有点李白的味道。但情感深度上显然是增强了,巴伦伯伊姆的钢琴也恰到好处,有些地方的钢琴非常出色,这点要比Demus版强多了。


3. Prey的61年版,Engel钢琴伴奏。


相比Dieskau,Prey的演唱显得更有深度,感情细腻,声音圆润饱满,情感的爆发有节制,矜持,但没有Dieskau版那样抓人的魅力,需要细细品味一些细处。也许听多了以后会更喜欢,不过现阶段我还是更欣赏Dieskau。


4. Hotter的42年版,Raucheisen钢琴伴奏。


这个版和上一个是蝉雏刻给我的,听得我有点失望。Hotter的演唱显得很苍老,速度慢的就像在看慢镜头重放,似乎是个垂老的老人在叹息和回光返照。不从技术角度看,我不太喜欢这个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